2023年云南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
“耕耘”
在“歌山舞海”的云岭高原,每一朵云都是一首诗,每一串雨都是一支歌。据说,这里的人们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在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多民族文化各美其美,共同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当山歌鼓起了雄鹰苍劲的翅膀,当马帮铃声摇落了悠悠茶香,母语合唱,就汩汩流淌出了云南多民族文化最精华的内涵。
关于“耕耘”
“耕耘”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集刘晓耕、万里、蒋明初、杨晓萍、岳少鹏和刘晔等一批立足云南,享誉国内外的词曲作家的优秀代表作,囊括了云南多民族母语及其特有的声腔和乐器元素,以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雨滴人声乐团和一窝雀组合共同呈现合唱艺术的多样形式,唱响民族和谐之声,呈现民族团结大美!
项目自2019年筹备便受到云南艺术学院的重点关注,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十四五”战略规划“二三三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成立的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成为了项目的演出主体。
经过主创团队的不懈努力,《耕耘—云南少数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演出先后于2019年和2022年在云南艺术学院安康音乐厅完成,这便是“耕耘”的前身。在不断完善与提升后,《耕雲牧雨天籁合声——云南少数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于2023年5月24日在云南省大剧院音乐厅完成公演,引起业界极大反响。如今,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艺术,团队继而努力使整个项目向更广的社会层面推广。
2024年2月,《“耕耘”云南多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获批2023年云南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立项。按照“挖掘、传承、推广、发展”的宗旨,主创团队期望带着这场音乐会,让观众在美妙的和声中集中享受绚烂多彩、表现多样的民族团结和谐之音,让更多人了解云南、关注云南、爱上云南,沉浸式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谨记书记的指示,“耕耘”再次出发!
主创团队
刘晓耕-艺术总监
刘晓耕,国家一级作曲,中国合唱协会特聘专家。代表作品:三重唱《一窝雀》(与万里合作)获 “五个一工程”奖;合唱《水母鸡》《崴萨罗》《撒里罗》《回家》《纹身》《阿细跳月》《哦然》《纳西古调一寻》《山之韵随想》等; 作品专辑:《云南回声》《江之歌》《长刀祭》《坡芽歌书》等。几十年来,晓耕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一直坚持用少数民族的母语来创作合唱作品,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正如中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所说: “晓耕用他辛勤的探索,将云南各民族音乐的精华,聚集在了一起,融入了世界民族的音乐长河,有如一股源头活水,感人、优美。也让我们在用心聆听他的作品时,感受到了高原上清新的风,晓耕的艺术创作必将不断赢得隽永的生命。”
林林-音乐总监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白族女高音歌唱家。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文化名家,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建设点负责人,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高等院校评估专家。曾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声乐大赛“金奖”;主持/主研多项省部级、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省级文艺精品项目;2022年获批云南省艺术名家 “林林工作室”;曾在北京音乐厅等地举办多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个人独唱音乐会。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为云南民族音乐传播,建立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功立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苏毅苗-学术顾问
苏毅苗,博士/博士后,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2021年度云南省引进高层次人才,云南省一流学科 “民族音乐”方向带头人,省级一流专业“音乐学”方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获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专家。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中国音乐生态学团队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ICTM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成员。云南艺术学院校级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级学位委员会委员。云南艺术学院“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工作站”主任。
杨晓萍-文学撰稿
词人、撰稿人,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市交响乐团大提琴演奏员。代表作《旗帜飞扬》、《撒里啰》、《醉在云故乡》、《笑声绕着地球跑》斩获了全军“战士文艺奖”创作一等奖、“金钟奖”“文化奖”“精品文化工程奖”等国家级重大赛事奖项,先后为多部电视文艺晚会和电视专题片、小品、音乐剧、花灯剧创作歌词及文字撰稿。
杨丽霞-项目负责人/指挥
白族抒情花腔女高音、合唱指挥、云南省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合唱系青年教师,一窝雀组合、雨滴人声乐团主创,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指挥。先后师从于刘晓耕、王晓康、陈小群、曹丁、吴灵芬、峦峰老师学习音乐,多年来致力于母语合唱文化传承与推广,同时以女高音及合唱指挥的身份活跃于舞台。荣获央视青歌赛“优秀歌手奖”,云南省金钟奖、新剧目展演一等奖,2022世界合唱节、中国国际合唱节阿卡贝拉组金奖,指挥团队荣获2023世界合唱节冠军及优秀指挥奖。演唱作品荣获 “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等重要奖项。
王益洲-总导演
资深媒体人、主持人、导演、节目策划人、青少年语言表达教育者。
参与并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型活动千余场
参与并主持各类电视节目20余档。
2005年代表云南参加央视春晚
曾参与持央视元旦晚会、中国文联晚会、《我要上春晚》等节目
参与持综艺晚会《地球之声--大型公益跨年晚会》获国家电影电视总局“星光奖”
参与持《抗旱救灾我们在现场大型公益晚会》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社会公益类一等创优奖
参与持《唱支山歌给党听——云南省庆祝中国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为电视文艺晚会优秀作品
参与持《人民的声音——第二节中国聂耳音乐(合唱)周开幕式文艺晚会》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文艺节目提名奖
“夏青杯”朗诵大赛全国银奖、配音铜奖。全省金奖。
何俊-导演/情景设计
玉溪市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编剧、导演、撰稿人。云南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编导多场大型文艺演出,成功策划、导演“东盟十国青年论坛”、“江川开渔节”、“通海花街”等多次大型晚会,先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片、专题片、宣传片撰稿。有《古滇梦》(舞台情景音诗画)和《山城湖》《大头鱼》《花街花》等多首作品。担任2019年《耕耘-云南少数民族母语合唱音乐会》导演。
高翎雁-情景创排/指挥
云南省女高音歌唱家,青年指挥家,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声乐副教授。云南省合唱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童声合唱教育委员会委员、昆明市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第一美声组合——一窝雀组合主要成员。雨滴人声乐团主创。常年致力于母语合唱传播与传承,热衷于公益合唱事业,多年来支持乡村合唱教育,坚持在中小学生美育教育中传播大量优秀母语合唱作品,把“文化自信”落到实处。在合唱情景编创设计方面潜心研究,不断尝试,有较为丰富的编创经验。
所带团队曾荣获:
2022年7月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童声组、民谣组银奖,及个人优秀指挥奖。
2022年8月荣获第八届中国童声合唱节A组、G组银奖,及个人优秀指挥奖。
2021年11月荣获比利时世界合唱比赛银奖,及个人优秀指挥奖。
2023年7月获得第九届中国童声合唱节民谣组(G组)金奖,及个人优秀指挥奖。
袁瀚-艺术指导/宣传策划
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钢琴教师、云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会员、雨滴人声乐团成员。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先后师从云南省著名钢琴教育家杨绍坚教授、李兆仁教授。曾获 宣传部理论宣讲艺术类一等奖、“金钟奖”云南赛区选拔赛钢琴独奏、钢琴伴奏金奖、第六届本土歌曲创作暨演唱大赛流行组唱法一等奖、昆明市文联首届签约艺术家等各类奖项荣誉,参与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担任主演之一。作为跨界艺术家,活跃于各类舞台,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
刘洪健-音响设计
录音艺术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音乐声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西南林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师从著名作曲家刘晓耕教授学习音乐制作,主攻录音艺术和音响工程。混音作品得到美国传奇录音师格莱美奖获得者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与“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等超级巨星的金牌制作人鲍伯•克莱芒汀(Bob Clearmountain)和电影《功夫熊猫》、《加勒比海盗》、《哈利波特》等电影录音师尼克拉斯•沃来奇(Nicholas Wollage)的高度评价与赞赏。主持过《云南民族文化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与数字化保存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合唱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音响美学构建与传播研究》等科研课题,有超过4000场次的音乐会音响设计和现场调音的实操经验。
沈怡衡-指挥
青年男低音、合唱指挥、雨滴人声乐团成员、云南省合唱协会理事。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合唱系,先后师从杨丽霞、张红彬、吴灵芬、刘晓耕老师学习合唱艺术,2018年10月加入北京Harmonia合唱团随团演出。指挥团队荣获云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业余组二等奖、2023年世界合唱节金奖、第七届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等。
王冉-艺术指导
云南艺术学院2022级作曲系研究生,师从吴渝林教授,多次担任云南省金钟奖,云南省本土歌曲大赛声乐钢琴伴奏,担任2017年,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声乐职业组比赛钢琴伴奏,获得铜奖,银奖。为云南花灯歌曲《巧梳妆》等编写钢琴伴奏。
雨滴人声乐团
阿卡贝拉表演团体“雨滴人声乐团”于2019年成立,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由八名音乐领域的专业工作者组成,他们是董娴、高翎雁、杨丽霞、金凡、寇丹、袁瀚、沈怡衡和李明航。除能驾驭各类不同风格的无伴奏合唱作品之外,乐团还以云南少数民族特色与现代音乐风格融合的作品见长,是集表演唱、编、创为一体的高素质人声乐团。乐团成员们时而集体在各类本土乃至全国的音乐活动中展示无伴奏合唱的默契表演,时而又各自活跃在独唱、独奏、指挥等各类音乐舞台与专业教学一线,是一支具有新时代风貌与活力的人声乐团,得到了业内人士高度的肯定与广大观众的喜爱。代表作《阿细跳月》《十大姐》《小巷里的童谣》和《花开幸福村》等。
2020年11月 荣获云南省第六届本土歌曲创作暨展演大赛职业流行组金奖第一名
2021年5月 昆明市文艺周开幕晚会;
2022年1月 云南省春节联欢晚会;
2022年6月 世界合唱节阿卡贝拉组金奖
2022年7月 中国国际合唱节阿卡贝拉组金奖。
一窝雀组合
一窝雀组合成团于2003年1月23日,现由高翎雁、杨丽霞、董娴三位女高音组成。经过青歌赛及各大重要演出的磨练和艺术探索,确立了“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美声唱云南”的艺术风格,成为云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组合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各国,应邀赴维也纳⾦⾊⼤厅演出,参与国家级、省内外演出超过100场;在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台主办的第十一届⻘年歌⼿电视⼤奖赛中首次亮相,蝉联团体决赛美声组十场比赛第一名,获全国总决赛“优秀歌⼿奖”。
近年来,除继续活跃在舞台,组合大量录制了各种风格的三重唱、合唱作品,均获佳绩。其中《⼀窝雀》《撒⾥罗》分获2008 “五个⼀”⼯程奖和⽂化部⾦钟奖;作品《⼩河淌⽔随想》《次撮》《醉在云故乡》分获⽂化部全国⾳乐作品评奖“⽂华奖”⼆、三等奖;《领雀嘴鹎》《⽆词歌》获第九届中国⾳乐⾦钟奖“优秀作品奖”。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艺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9年,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艺术门类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是全国8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艺术院校之一。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09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云南省培育建设单位,2019年获批艺术学理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有学硕和专硕两个授权类别,原覆盖艺术学门类所属的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和6个专业领域(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艺术设计),2022年 发布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学校调整为2个一级学科(艺术学、设计学)和5个专业领域(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美术与书法、设计)。现有2个省级特色优势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3个省级A类高原学科(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设计学),2个省级一流特色建设学科(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其中1个省级一流重点支持建设学科;学校26个本科招生专业中有14个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被认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坚定不移用主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面向全世界”战略定位,坚持“教学、科研、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和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高等艺术院校。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是云南艺术学院最早的办学单位之一,办学专业设置齐全,培养层次多样,办学层次含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现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表演3个本科专业,11个专业方向。音乐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强大,现有教职工111人,在校生2015人,依托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在教学、科研、创作、展演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音乐表演)、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同时也是云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云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出版专著和教材 50 余部,获国家社科、全国艺术科学、 人文社科、国家艺术基金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和项目。获 “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 CCTV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海之春”、云南省文学艺术基金奖、云南省本土歌曲大赛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展演奖项。现建设有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栽秧鼓传习基地、中国民族歌剧研究与创作工作室、南方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工作站、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发展中心、云南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云南音乐声学艺术研究中心、云南艺术学院青年交响乐团、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云南艺术学院青年民族乐团、珍贵历史音频数字化修复与保护实验室等,为音乐学院培养综合、全面、复合型的音乐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音乐学院依托传统专业积淀、融入地方音乐文化优势建设发展学科,已逐步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为云南省的音乐教育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学科发展与专业建设中显示了鲜明的办学个性,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面向未来,音乐学院将继续秉承“海涵地负、继往开来”的云艺精神,坚持“教学、科研、创作展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继承传统、学习民间、兼容中外、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把学校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艺术大学做出新的贡献。
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
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是云南艺术学院 、行政支持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举措,是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十四五战略三年规划“二三三工程”中重要乐团建设项目之一。是云南艺术学院首次成立的院校级专业混声合唱团。现有团员66人,由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合唱系、民族声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教育系以及其它二级学院热爱合唱艺术的优秀学生组成。合唱团曾参加过各级各类大型合唱节、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演出活动,并多次与聂耳交响乐团等专业乐团合作演出,能熟练驾驭云南少数民族母语风格合唱作品,队伍稳定、专业素质强、舞台经验丰富,是一支热爱民族文化、积极传承传统艺术的青年队伍。
曾获奖项:
2016年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一等奖
2018中国合唱协会“聂耳杯”合唱大赛混声组一等奖
2023世界合唱节女声组、男声组双金奖,并荣获女声组组别冠军
2023年云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
节目单
1.《撒里啰》混声合唱|彝族、花腰彝族
作词:杨晓萍 作曲:刘晓耕
钢琴配伴奏:刘晓耕、王天阳
2.《小河淌水》混声合唱 (汉族)
云南民歌 编创:刘晔、刘晓耕
3.《走进美丽 走进神奇》混声合唱 (彝族撒尼人)
作词:卢云生 作曲:刘晓耕
演唱: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
4.《一窝雀》女声三重唱 (彝族)
作词:蒋明初 作曲:刘晓耕、万里
演唱:一窝雀组合
5.《月夜》男声合唱 (藏族)
词曲:和鼎正 编曲:刘晓耕、蜂跃宏
6.《大山汉子》男声合唱 (傈僳族)
词曲:香格里拉组合、李志达、董维森
合唱编曲:刘晓耕
演唱:云南艺术学院青年男声合唱团
7.《新编放马山歌》混声合唱 (汉族)
合唱: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
8.《阿细跳月》阿卡贝拉 (彝族阿细人)
作曲:刘晓耕 填词:杨晓萍
9.《十大姐》阿卡贝拉(汉族)
云南花灯 合唱编配:岳少鹏
演唱:雨滴人声乐团
10.《高原女人》女声合唱
作词:蒋明初 作曲:万里
11.《纳西古调一寻》女声合唱 (纳西族)
作曲:刘晓耕 填词:达坡玛吉
12. 《布朗吉祥歌》女声合唱 (布朗族)
作曲:刘晓耕 填词:玉章英
演唱: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女声合唱团
13.《山寨猎歌》混声合唱 (基诺族)
作词:AINI 作曲:刘晓耕
14.《崴萨啰》混声合唱 (傣族)
作词:卢云生 作曲:刘晓耕
演唱: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
15. 《打歌》混声合唱 (彝族)
作词:民高里 作曲:万里
16.《舍不得》混声合唱 (彝族)
作词:肖惠华 作曲:安会文 肖惠华
合唱编配:刘晓耕
17.《加林赛》混声合唱
(佤族)佤族民歌 编曲:刘晔
演职员表
合唱团
女高音:吴福艳、张文豪、张馨月、杨舒、张甘霖、王娜、周新瑞、李杰艳、王潞、罗玉蓥、曾茜(云南开放大学教师、校雨露合唱团指挥)、余思达、谢晓莉(云南师范大学音乐系2024级研究生)
女中音:左超越、文正祝、杨曦彤、刀爱茜、张艳、 、伍烨、李丽雅、程淑颖、邢芳钰、普婧霏、唐瑞敏、刘梦婷(云南省大剧院合唱团指挥)
男高音:白沅鑫、杨晓雨、自然、雷梓逸、李若恺、肖羿、徐良烨、周俸丞、熊学应、王毕胜(昆明市晋宁区晋城一小教师)
男低音:沈怡衡、陆超乐、沈俊汗、李秋亳、罗鑫福、郭积祥、赵启、余水结、沈哲俊、陶晨
雨滴人声乐团:董娴、高翎雁、杨丽霞、金凡、袁瀚、寇丹、沈怡衡、李明航
一窝雀组合:高翎雁、杨丽霞、董娴
亚洲象:吴若曦 金丝猴:王浩然
总策划:童汝全/林林
策划:肖本俊/侯静宜
艺术总监:刘晓耕
音乐总监:林林
学术顾问:苏毅苗
文学撰稿:杨晓萍
项目负责人:杨丽霞
总导演:王益洲
情景导演:何俊
指挥:杨丽霞/高翎雁/沈怡衡/杨晓雨
情景创排:高翎雁/杨丽霞
艺术指导:袁瀚/王冉
打击乐:杨吉琛/陈静石
演出团队:云南艺术学院青年合唱团/雨滴人声乐团/一窝雀组合
项目统筹:左超越/杨晓雨
外宣统筹:沈俊汗/雷梓逸
后勤统筹:资心玉
团务统筹:周新瑞/李若恺
服装统筹:LEEXBAO严瑜/高翎雁
造型设计:徐玉兰团队
音响设计:刘洪健/穆斯登
耕耘字体:黄吉淳
合唱执排:杨丽霞/沈怡衡/杨晓雨
指挥助理:张甘霖/李杰艳/雷梓逸/杨晓雨/刀爱茜/ /赵启/陆超乐
导演助理:刘桢/任添娜/刘倩
舞台监督、场记:刘倩/任添娜
视觉设计/音视频制作:李宜涧工作室
项目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执行单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支持单位: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
鸣谢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昆明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玉溪聂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云南省大剧院/滇池学院
座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