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河西走廊失陷。
直到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民众起义,失联半个多世纪的沙州(今敦煌),才重新回到唐朝的怀抱。敦煌收复后,高进达等组成的信使团领命奔赴长安传递捷报,以明归国心志。
舞剧《敦煌归来》由深圳市光明区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青年舞蹈艺术家胡沈员出品、制作并担纲总编导,将于9月26日-27日亮相南昌保利大剧院。作品以晚唐时期首批“敦煌信使团”为原型,演绎了一段关于家国和信念的传奇往事。
一段波澜壮阔的史实
莫高窟藏经洞《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的碑文抄本残件中记录着敦煌信使团出发的情形:“敦煌,晋昌收复已迄,时当大中二载。题笺修表,纡道驰函。”碑文间双行夹注“……大中二年,遂差押牙高进达等,驰表函入长安,已献天子”。高进达和信使团在史书中再次出现已是近四年后。《资治通鉴》载“大中五年春正月壬戌,天德军奏沙州刺史张义(议)潮遣使来降。以义(议)潮为沙州防御使。《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部校十辈,皆操挺,内表其中,东北走天德城,防御使李丕以闻。”由此可描绘出首批信使团一路前行的画像:约十人的信使团身怀密函从沙州出发,绕开河西地区向东北,于大中四年七月先抵达天德城请求接应。大中五年(851年),在天德军协助下终于抵达长安。
敦煌归来的消息顺利传入长安,唐宣宗听闻种种,“上达天闻,皇明披览,龙颜叹曰:‘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一腔家国相连的情怀
公元851年,长安。高进达代表信使团呈上沙州(敦煌)舆图,全图由他临行前亲身丈量、抵达时亲笔所绘。历经四载,虽九死而不差毫厘……至此,敦煌归来。
舞剧《敦煌归来》的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都与“家”、“国”紧密相连。
高进达 押衙高进达,敦煌文献关于首批信使团唯一的名字记载。四载生死,他和无名的人们一同穿破岁月,直抵信念。
何法师 莫高窟196窟,又称何法师窟。僧人何法师,信使团的精神指引。为苍生紧握不灭的明灯,他用生命照亮漫漫归途。
凤归云 敦煌石窟《云谣集·凤归云》,我国今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集。归来是她义无反顾的信仰,陪伴是用生命守护的誓言。
信使团 怀 辞别白发亲人,脚下是几代沙州人归家的征程。满怀牵挂,远方亦是家。
信使团 丰 与妻儿挥别,盼河陇麦黄的丰年。窗前灯火延绵、终汇作家国团圆。
信使团 义 百家饭哺育了他的义与真,为沙州踏上归途,他,不再是一个人。
剧中所有情节均发生在自敦煌出发的漫漫归途中,信使团一行历尽了生与死的考验,而他们身后,是无数敦煌百姓用信念守护着的明灯,万家灯火延绵着世代相传的归思。
这些曾经真实存在于历史中、却没有被记录下姓名的平凡人物群像,用希望与信仰、生命与死亡、家园与梦想共同铸就了一座座耸立的精神丰碑。
一份勇毅前行的担当
舞剧《敦煌归来》集结国内一线创作团队,以艺术的想象补缺历史的空白;采用现当代舞的艺术语汇,以独特身姿探寻舞剧艺术的新表达;回归舞蹈艺术本体,为“传统”塑造新魅力。
作品选题自浩瀚的敦煌文化,让壁画、写本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活起来”。体现当代青年文艺创作者“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铸就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作出积极贡献”的使命担当。
全新改版升级后的《敦煌归来》由“铭记、集结、追捕、虚惊、夜袭、英灵、绝境、信念、祈愿、归来”十个段落组成。由深圳当代舞团这支年轻团队引领观众走入传统文化中的烟火人间,实现一次跨越千年的致敬、书写一份直达当代人心底的信笺,体悟奋斗青春与家国情怀的同频共振。
演出时间
9月26日-27日(周五-周六)19:30
演出地点
南昌保利大剧院 歌剧厅
演出票价
580/380/280/180/80元
双人套票
原价580元*2张=960元
原价380元*2张=630元
家庭套票
原价580元*3张=1410元
原价380元*3张=930元
注:仅支持2张及2的倍数,3张及3的倍数,
单张则仅识别对应折上折优惠。
活动时间
2025年7月4日10:00-2025年9月27日19:30
温馨提示
本场演出一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演出票并非“一般”商品,
一经确认售出不退不换。